如果大腦失去了「記憶」功能,自我意識還會存在嗎?

 

    之所以會看這本書,是因為媽媽的記憶力隨著年紀增長比以往差,因而開始好奇「記憶」對於阿茲海默症患者,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障礙?會影響患者生活到什麼樣的程度?患者本身又會有什麼樣的心理狀態?

 

    書中的愛麗絲不幸遺傳了父親的早發性阿茲海默症,這個會喪失語言能力的疾病,對一個心理語言學家而言是最大的夢魘。很快地,阿茲海默症也讓她失去原本完美無缺的教職生涯。

 

    縱然隨著大腦日夜的侵蝕,愛麗絲每天帶著恐懼醒來,但她也因此重新開始了解生活周遭的人、事、物,包括刻意和她疏遠的同事與學生、逃避她病情的丈夫約翰、前來照顧她的兒女,還有一直忙碌於工作的她自己。

 

    愛麗絲的記憶出現越來越多的空白,生活也逐漸無法自理,對於過去的一切已然不存在的自己,她只想在完全失去自我意識前,完成未完成的事、為自己做還能做的決定、修補與小女兒的情感,因為最後留下的只會是一個失去自我意識的愛麗絲。

 

    阿茲海默症就像一台電腦回復了初始設定,將原有的設定指令重新歸零;就像金魚的30秒記憶,好不容易拼湊出的字句,旋即消逝在茫茫腦海裡;就像一閃而過的流星,轉眼即逝……。

 

    當每個人在記憶中,因為遭受時間的洗鍊而留下空白的時候,這些空白大都是如夢初醒時分的稀薄印象儲存在大腦中。像我自己在兒時住院、國小到中學階段於心智思想上的轉變……等等的記憶也是空白的,無論我怎麼努力回想,就是想不起是什麼事情轉變了我所想的事物、改變了我的看法,但我堅信它們存在於我腦海中的某一部分。

 

    有時候我很想關掉被轉變的那一部分,因為當你學會抽身看你當下所經歷的事物,你會發現即使發生再大的事,也會變得平淡無奇、索然無味。

 

    在書尾的最後,約翰從無法忍受一點一滴失去太太的逃避、到最後終於接納太太的疾病。這過程中經歷的掙扎,使他數度於家庭之間產生拉扯。他曾經找遍各家藥商,想靠藥物臨床試驗挽回被阿茲海默症帶走的太太,懷抱著治癒太太的願望。可在得知最後一線希望也破滅時,他終於臣服現實、落下沉積已久的淚水。

 

    有專家說,臺灣以後將會出現人口老化,而在現今這樣動盪的社會裡,這本書體現了人們要如何在以後的老年社會裡,面對阿茲海默症患者,並提醒我們需要即刻建立適合的無障礙環境供老人居住、生活。

 

    儘管像愛麗絲這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老年人,只會有一部分的機率佔據未來的老年社會,但我們可以透過愛麗絲的故事,先改變我們心裡對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認知理解、互動間的隔閡,與協助患者上的不知所措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amondcat10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